WFU

2018年7月3日 星期二

樹百人夏耘,建知識底蘊





這次夏耘的主題是「建構知識體系」,光是這標題中的陌生名詞就讓人一陣暈眩。收到課前作業,聽完、看完說明,仍然是似懂非懂,不過還是硬著頭皮把自認為的正確答案填在格子中交出去。畢竟錯了還能改正,沒寫就連問題出在哪都不知道了。

第一堂課是Robbin老師帶著大家操作94快讀書法,一步一步的操作之後,得到的成果似乎稍微有那麼一點樣子,大家都差不多把一本書翻完了,也摘錄了一些關鍵重點出來。分段教學並且分段確認,在這種新知領域的教學中,發揮了極大的效果。

一直以來都對於「讀書很慢」這件事耿耿於懷,所以也看了一些書、聽過一些課,這些書本和課程有個共通主軸,就是要懂得取捨、抓住重點來看就好。作者通常會盡量突顯重點,可能是粗體字、斜體字、表格、圖片、開頭第一句……;而其他的部分,往往只是形容詞、連接詞,只是要讓文章更流暢、更美觀罷了。

到目前還是沒辦法完全放下跳著讀的罪惡感,畢竟每一張紙、每一滴油墨都是新台幣換來的,但是94快讀書法還是給了我不少啟發。從觀察關鍵字,到思考一本書的主軸,再到能帶來的啟發與改變,這一連串的思考邏輯或許正是一本書能帶來的最大價值:到底能幫我解決什麼問題。

再來是佳達老師帶著大家討論「知識體系」,也讓我們搞清楚SOP和知識體系的差別。SOP像是爬蟲腦,是單純的反射,好處是簡單、反應快。知識體系則是靈長腦,是思考過後的結果。

人類大幅度的進步應該始於「紀錄」,可能是文字、圖案、物品……,重點在於讓後人可以傳承前人的知識,就像牛頓說的:「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遠,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。」我們打電動時也是需要存檔,才不會每次都要從頭的小兵開始打起,才能增加更多嘗試打王的機會。

學習的本質是要建立新的連結,知識體系這套方法也可以幫助我們決定要怎麼連結;當完成知識體系初稿之後,可以看看自己的弱項在哪邊,針對短板來補強更能事半功倍。

這種開放系統的優勢就可以包容破壞性的知識衝擊,一旦有毀三觀的觀念出現,只要確認觀念是正確的,那我們修改知識體系就好,不會有被擊潰的問題。西方科學的長處也是如此,因為科學的根本特性就是可以被證偽,一代一代大師確認錯誤、修改錯誤,然後才能發現新大陸。

Roger老師最後帶領大家整理一天的心得,把腦中的一團混亂理出了比較明確的頭緒。田林老師也介紹了他的跨領域學習、主題式學習,挑一個門類一起讀,當相關知識累積足夠了,也更容易發展出新的知識體系;而且相關詞彙瞭解更多,在看書時也更能更流暢。

「分享是最好的練習」。我們常常以為懂一門學問了,但是要講出來時卻支支吾吾的,就是因為只在皮毛,還沒有瞭解到根本。Critical thinking也提到,當你不知道要問什麼問題,或是沒辦法回答讓提問者懂,就表示還沒有真的瞭解這門學問。

這門課的主題是知識體系,而知識體系的重點是連結,所以幾位老師也設計了許多連結的活動。暖身時的陌生連結、看AR的神經細胞連結、首創拍照時的連結手勢、解釋三角形的連結…..,可謂是首尾呼應、貫串全場。也希望能站在各位老師的肩膀上,之後在腦中、在身邊也都能產生更多新的連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