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8年7月28日 星期六

大暑(07/23~08/06)





大暑節氣至,年中最熱時


一天之中最熱的時間不是日正當中的正午時分,而是下午兩點左右;而一年最熱的時間也不是白天最長的夏至,而是再過一個月才到來的大暑。這兩天在各大都會區,也如預期地出現了36度、37度的高溫了。


濕度漸下降,排汗較順暢


雖然溫度很高,陽光曬在皮膚上比之前更刺痛,大家是不是反而覺得悶熱、煩躁感比較下降呢?因為濕度逐漸下降,毛細孔的運作會比較順暢,汗一旦流出來,熱就容易排出,不會悶在體表了。

因為濕度、水氣量比之前下降,午後雷陣雨出現的機會也大幅下降了,取而代之的是傍晚前後的毛毛細雨。這也是下班交通繁忙的時間,所以行車時務必更加留意。

因為溫度夠高、能量充足,這段時間也是颱風最多的季節,往往會有2~3個颱風同時出現在太平洋上。

颱風接近時,大氣會轉型成下沉氣流,變成無風的天氣。一方面熱氣會被像鍋蓋的下沉氣流罩住,導致天氣變得悶熱難當;另一方面汙染物質也會被關在城市之中,我們往往會看到PM2.5節節上升,這時可能就不適合出門運動了。


散熱要順暢,能量勿受創


人體的散熱不順暢,通常有兩大原因:一是毛細孔蒸散的功能不佳;二是沒有足夠的能量來推動水蒸氣和熱量外出。

有時候我們到了熱一點的地方,卻沒有流汗,而是只覺得皮膚刺癢。因為長期待在冷氣房,毛細孔就用進廢退,像堵塞的排水孔一樣失去作用,水蒸氣無法順暢排出,熱量就跟著累積在體表而造成刺癢的感覺了。

多流汗可以維持毛細孔的暢通,運動也對整體的循環有幫助,所以定期運動流汗就相當於毛細孔的通樂了。如果極度懶於運動,那偶爾來碗加滿薑絲的魚湯、下水湯……,讓自己吃得大汗淋漓,對於維持身體散熱功能也都有所幫助。

有些人心臟腸胃的氣血能量不足,造成毛細孔的開闔反應速度較慢。從冷的地方移動到熱的地方時,毛細孔來不及打開,導致熱量無法散出,所以一下子就中暑了。而從熱的地方移動到冷的地方,毛細孔來不及關閉,風寒就容易灌到體內,也就容易感冒了。

如果車子每天都開上千公里,引擎就很容易縮肛;如果過度疲勞而沒有休息,也容易讓心臟的功能受損而造成能量不足,容易有胸口緊繃、頭暈等症狀。

生冷的瓜果、蝦、蟹、貝類,或是夏天路邊常見的青草茶、涼茶,以及台灣一年四季都有的冰品,少量吃會讓人有清涼退熱的感覺,過量則會影響腸胃功能。如果吃了這些生冷的食物後,有食慾下降、肚子脹、軟便…..等狀況,往往就是過量了。

我們每天都應該有一段時間離開冷氣房到戶外活動流汗,維持毛細孔的排汗散熱功能。也不要過度頻繁地進出冷氣房,造成身體調節的負擔;並且在進出冷氣房時動作慢一點,在門口讓身體適應一下,像是進出太空艙都要調整壓力一樣,以盡量減少中暑或感冒的機會。

避免過度疲勞並減少生冷的食物,可以讓身體有充足的能量來運作。但是當出現前述不適症狀時,還是得找趕快合格中醫師處理。

養生的重點在於保持身體整體的運作順暢,減少外來的病原邪氣入侵,也減少自己把身體弄壞的機會。但是當身體已經因為外來或本身使用問題而出現大毛病,單純養生就緩不濟急了。這時應該要就近找合格中醫師處理,以免把小病拖成大病,後續就得花更多時間處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