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天氣較暖,雨量增加
人體陽氣運行於體表
由於運行於體表的陽氣越來越多,以及氣溫逐漸上升,這時候比較不需要擔心驟冷天氣的影響了,反而要注意因為降雨增多而逐漸上升的濕度。
濕度過高時,陽氣就無法順利送到各個原本該去的的地方。如果送到頭上的陽氣不足,就容易有頭昏、頭悶的狀況;送到四肢的陽氣不足,就容易有四肢重著的狀況。而陽氣機鬱積的節點上,也容易有紅腫發熱的現象。
健脾排濕,才是王道
由於天氣漸熱,加上可能有陽氣鬱積的情形,許多人在悶熱的狀況下就會吃冰棒、喝冷飲來解熱。但是往往只解一時的熱,這些寒氣反而會把氣的通道鎖住,變成「寒包火」的現象,身體就變得更悶熱了。
會產生悶熱症狀的人,許多都是偏於氣不順、氣不足的體質,冰飲一下肚,脾胃那少少的陽氣又被破壞一番,排除濕氣的功能也會跟著下降,然後身體就更濕更悶了。
在這個季節,脾胃原本就要消耗大量能量來處理體內外的濕氣,沒有多餘的能量來處理這些額外的寒氣,所以常常吃一點冰冷的就會有軟便甚至腹瀉的狀況。一旦有了腹瀉狀況,脾胃的氣往往會變得更虛,結果就是進入一個惡性循環……。
這時的飲食應該要避免會消耗脾胃氣或阻滯陽氣的食物。例如烤炸辣的食物容易把陽氣轉化為火氣,白白浪費身體的陽氣;冰冷、滋膩或難消化的食物容易造成陽氣通路的阻滯,讓陽氣無法順利送到各處。
有個特殊情況則是,當身體的濕悶程度已經很嚴重時,可以用一些辛香料來突破這些濕熱。一些氣候潮溼悶熱的地方,都會有這樣的飲食習慣。例如湖泊地區的四川、湖南,分別擁有以辣出名的川菜、湘菜。赤道地區國家也都有咖哩、沙嗲等傳統料理。
飲食盡量清淡及溫熱,可以幫助身體有足夠的陽氣運行在通暢的通路上,讓身體可以順利排除濕氣,並讓陽氣都能順利送到各個該去的目的地。一些健脾排濕的食物及中藥也都是不錯的選擇,像是路邊常看到的四神湯,就對於大多數人的狀況會有所幫助。
以上為個人觀察心得,可能還有不足或錯誤,詳情仍是請洽詢各中醫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