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9年6月1日 星期六

基本行銷開腦洞,經驗回顧盡驚恐





基本行銷開腦洞,經驗回顧盡驚恐


上周六去上了一堂課名為「再基本也不過的行銷課」的課程。這門課雖然名為基本,實際上卻大大地開了腦洞。

電腦安裝了一個個新的程式,就可以開啟各式各樣的檔案、進行各式各樣的工作。學習對於我們的大腦也有類似的效果,讓我們有更有效的方法、更好用的工具來完成任務。

上完這堂課之後,對於行銷的感受大概和「駭客任務」中尼莫吃下了紅色藥丸差不多,

原來OOO是這個道理啊;
原來XXX是這樣解讀啊;


瞭解之前一直都是「盲人騎瞎馬,夜半臨深池」,在瞎碰亂撞中,即使偶爾有不錯的成果,也幾乎都是運氣使然啊。


認知提升腦開竅,方向錯誤路遙遙


人和人之間,甚至是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之間,能夠產生的最大不同應該就是認知的差異了。

上課之前,對於很多概念都是處於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」的狀況,完全是一片渾沌;上課之後,則是進化到「知道自己不知道」,以及微乎其微的「知道自己知道」的層次。

即使是確實存在的東西,如果沒有相關認知,那就跟不存在沒什麼差別。例如地心引力已經存在數十億年了,但是一直到十五、十六世紀的加利略、牛頓,才有了相關的理論。因此,我們實在應該好好感謝為人類創造了各式各樣概念的前人。

之前在為產品訂價時,總是隨心所欲,憑著感覺就做了。上課之後,才知道原來有七種訂價方法,甚至還可以更細分。或許有人知道訂價是可以計算的,只是不知道怎麼算,但我卻是連「能計算」這件事都不知道,也多虧了賣洋芋片的演練讓我開了眼界。

老師一開場就提到:「行銷不是把東賣出去,是要知道生產什麼」。但我們組在演練時卻背道而馳,完全就是先射箭再畫靶,退回到行銷1.0了。只因為我們的洋芋片比較低油低鹽,就想把推廣力道放在注重健康的族群身上,而不是放在洋芋片原有的消費主力族群身上。所以老師一公布答案,我們就被狠狠地打臉了。


行銷進化不可少,顧客滿意價值高


行銷1.0是做出個好產品,想辦法賣出去。
行銷2.0是找出客戶需求,做出相關產品。
行銷3.0則是從價值導向,來多對多協作。


平時遇到的業務總是一坐下來,就拿出一疊DM,然後滔滔不決的說哪個產品多好用、有什麼成分、哪個醫師用的量多大……,問題是「我不需要用到個產品啊!!」這是過往的行銷1.0。

有時候我們自己有某個需求,身邊的朋友也都說有這個需求,甚至整個社群的網友都說有這個需求,剛好市面上沒有這個產品。這時可不能高興得太早,因為可能只是個PTT效應,整個市場調查完全在同溫層裡面;更可怕的是可能之前已經有針對這個需求的產品,但是早已下市了,我們卻一無所知。這是不夠成功的行銷2.0。

小米一開始的社群營銷,讓一群忠實的米粉參與MIUI的更新製作,不但讓產品的情感價值更高,也能順利度過發展期、介紹期的低利潤。雖然我們不是大公司,但是這種信任度、情感的經營,也許可以讓我們往行銷3.0逐步靠攏。

另外,包套的解決方案也是個不錯的發展方向,像是老師提到的Panasonic包下了整棟大樓的所有電氣化設施,以及之前聽說的IBM包下整間誠品的POS結帳系統。這些都需要預測客戶需求的下一步,做出超乎客戶預期的產品和服務,才能得到足夠高的客戶滿意度以及源源不絕的下一單生意。

在醫療上,我們也可以為患者設計客製化的包套服務,納入並討論所有的可能性、提前準備並預防所有的併發症。在競爭激烈的今天,服務相關行業比拚的其實就是誰想得比較多、想得比較細,也就能有比較高的滿意度了。


善用工具邏輯生,利基市場不是夢


關於診所業務,「大眾行銷」的成果可能最好,但缺點就是成本太高了,我們這種小診所還是往「區隔化行銷」的方向發展會更恰當。

學生時代總會幻想有一天能拿到包生男、包纖瘦、包美白、包長高……等等祖傳祕方,然後就用個優雅的姿勢躺在「利基市場」裡面就好,但事實證明了在練到一針頂天之前,這都只是白日夢罷了。

實務上我們的做法應該算是「分眾行銷」,目標鎖定在「對養生有興趣的中年人」。限定在中年人的原因有兩個:年輕人因為身體受的摧殘還不夠多,其實沒有太多看中醫的需求;而我對老人家的溝通頻率偶爾會跳拍,如果這部分技能有提升,或許也可以拓展目標族群。

以前從來沒有用SWOT來分析過自己的工作,這次上課時看到老師舉例的肥皂和蘋果,才驚覺原來這個工具這麼厲害。

優勢:看診功力不錯、能把病情解釋得老嫗能解。
劣勢:看診速度不快、候診時間往往用小時計算。
機會:健康意識抬頭、網路社群中患者互相推薦。
威脅:診所比超商多、電視電台直銷也參與競爭。


良好的看診功力可以創造產品利益、清楚的病情解釋可以創造服務利益、流暢的互相推薦可以創造品牌形象,只要能夠持續加強SWOT中的優勢和機會,自然就能把價值墊高。一旦讓「醫療」和「話療」都能做到一針頂天,就算沒有拿到祖傳秘方,應該也能創造出屬於我自己的「利基市場」了。

上課時學到的一個個理論方法,提供了我們思考的憑藉。天馬行空地思考策略是非常困難的,總是當斷不斷反受其亂,結論往往只是個白日夢;依著路徑思考、在框架邊緣創新,絕對是事半功倍的。也要再次感謝A大師開了這門課,幫我們把這些關鍵知識集合在一起,一次把我們餵到飽,省去了大把的摸索時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