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7年8月23日 星期三

處暑





燥氣越來越盛,涼意也略為明顯


「處暑」的含意大約是暑氣到此為止,雖然白天一樣炎熱,但是傍晚之後的確有稍微涼爽的感覺了。隨著西南風慢慢轉為東北風,大氣中的濕度也持續下降,乾燥的感覺越來越明顯了。


天氣轉趨乾燥,筋骨潤滑不足


在乾燥的環境下,人體的汗會比較容易流出來,這有助於人體的散熱。但是也因為汗水以及水蒸氣的散失比之前快,身體裡面常常出現水分不足的狀況,散熱功能也就大打折扣了。

中暑可以分成「陽暑」、「陰暑」。雖然暑氣逐漸消退,比較不會因為直接曬太陽而得「陽暑」;但是卻可能因為體內水分不足,散熱功能下降而得「陰暑」。「陰暑」成因不只有這項,還有幾種狀況,這部分就等有實際狀況再來闡述了。

得「陰暑」的人因為體內津液不足,肌肉筋膜的潤滑程度下降,就容易出現頸部、後背、甚至到腰部的緊繃狀況。有些人甚至會有落枕的現象,也有些人的症狀會像是感冒的頭痛脖子緊,但這時如果當成感冒來治療,症狀可能會反反覆覆甚至有加重的情形。

這些悶住的暑熱也會一直消耗正氣,所以人會越來越虛。當正氣還足夠時,刮痧可以引動正氣來推熱外出;但是正氣不足時,就算刮到破皮熱也是排不乾淨,所以還是洽各中醫師尋求協助比較穩妥。


保濕散熱,才是王道


目前的天氣下,汗水以及水蒸氣的散失比之前快,所以水分的補充需要比之前多,個人建議是平常量的1.2~1.5倍。如果平常覺得一天喝1000CC剛好,就可以喝到1500CC;如果平常喝2000CC,那最近就可以喝2500~3000CC。不過這個量也是要依照每個人的運動狀況、工作環境再來調整。

這時也要小心脫水的狀況,多多注意有沒有嘴唇乾、皮膚乾、頭昏、或是很久都不用小便的狀況。尤其是小朋友、老人等反應比較慢的族群,更需要特別留意。

一些透心涼的瓜果、飲料,適量吃喝可以幫忙散熱,讓人有清涼的感覺,但是如果過量反而會損害腸胃的氣血;一些帶殼的海鮮,如:螃蟹、蝦子、牡蠣、蛤蠣、貝類,都屬於比較寒性的食物,吃太多也都會損害腸胃的氣血,這些都會影響身體正常的散熱機制,這也是另一種「陰暑」的成因。

這些食物在飯後吃、在氣血充足的中午時間吃、傍晚太陽下山之後就不要吃,都可以減少身體的負擔。份量的話也是因人而異,不過可以觀察一些腸胃症狀,如果出現腹脹、腹瀉的狀況,就表示已經過量啦!

至於銀耳蓮子湯、綠豆湯等等清涼散熱的食物,或是一些相關的中藥材,以及白開水,在最近這一段時間都是不錯的選擇。

以上為個人觀察心得,可能還有不足或錯誤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