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

芒種





梅雨即將結束,稻穀結穗吐芒


梅雨季節進入尾聲,雨量逐漸變少。天氣變得越來越熱,也慢慢變乾燥;逐漸從陰雨綿綿轉變成午後雷陣雨的天氣型態。稻穀也逐漸成熟結實、長出細芒。


天氣逐漸變成乾熱


梅雨鋒面逐漸遠去,太陽露臉的機率比之前大多了,因此氣溫也日漸攀升。空氣中的濕度也日漸下降,逐漸從濕熱天氣轉變為乾熱天氣。

前半段濕熱的天氣可能會讓氣機不順,產生紅腫癢脹的症狀。後半段的乾熱天氣,則是要著重防曬,並注意補充水分,避免身體脫水造成的症狀。身體的調節需要一點時間,如果從濕到乾的變化太快,身體可能會來不及反應,而出現各種不適症狀,這時我們就需要主動做一些調整來輔助身體的調節機制。


散熱利濕VS散熱保濕,才是王道


前半的濕熱會阻礙身體的散熱,讓身體表面有黏膩的感覺,流出比較黏的汗;也容易頭悶脹、皮膚紅癢。這時的運動可以稍微提高強度,讓身體出汗量增加,把卡在毛孔裡面的濕熱一起排出去,讓毛孔暢通,不過運動強度還是需要符合每個人心肺功能的負荷。這時候綠豆薏仁湯這種可以清熱兼排濕的點心也是不錯的選擇。

後半的乾熱則是要注意皮膚曬傷以及身體脫水的問題。由於前面幾個月都是在比較冷或比較濕的環境,所以身體運送水的機制是比較遲鈍的;一下子變成乾熱的天氣之後,往往會有身體內的水和津液無法送達目的地的問題,這時散熱、保濕、協助水和津液的循環就相對重要了。

這時的運動就比較沒有太多限制,重點只放在水分的補充;由於身體運送水的機制還不順暢,所以應該要少量多餐地喝水,讓身體有慢慢吸收、慢慢運送的空間。足夠而均勻的水分可以避免脫水問題,也可以幫助身體的散熱。

如果多量少餐地喝水,一則身體無法吸收,變成喝了水就跑廁所,這些水等於是只流過身體,沒有太大作用;二則身體也無法一下子運送這麼多水,造成有些地方仍然乾燥、有些地方卻水腫的狀況。

這時的飲食一樣要注意寒涼生冷食物,避免消耗脾胃氣而更破壞了體內的氣的運行。西瓜、水梨、竹筍都是當季的蔬果,適量吃可以幫助身體散熱,過量則反而會造成氣機停滯而讓熱氣悶住無法排出。

在吃西瓜時,可以吃最甜的紅肉就好,白色、綠色部分都比紅肉更寒,就奢侈地丟廚餘桶吧。路邊常看到的青草茶、涼茶,也都是適量就好。銀耳蓮子湯、綠豆湯等等清涼散熱的食物,或是一些相關的中藥材,都是不錯的選擇。

以上為個人觀察心得,可能還有不足或錯誤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