涼意較明顯,燥氣常相見
「處暑」的意涵是「暑氣到此為止」,雖然白天一樣覺得熱,但是太陽曬在身上比較不會有刺痛的感覺,也相對不容易中暑了。傍晚之後溫度下降明顯,晚風吹來總有涼爽的感覺。隨著西南風慢慢轉為東北風,空氣中的濕度也持續下降,乾燥的感覺越來越明顯了。
天氣轉乾燥,筋骨在哀號
中暑可以分成「陽暑」、「陰暑」。雖然暑氣逐漸消退,比較不會因為直接曬太陽而得「陽暑」;但是卻可能因為體內水分不足,散熱功能下降而得「陰暑」。
車子如果忘了加機油,引擎就會因為潤滑不足而運作得不順暢。得「陰暑」的人因為體內水分不足,筋骨肌肉的潤滑程度也會下降,就容易出現脖子、後背、甚至到腰部的緊繃狀況,這段時間也比較容易有落枕的症狀。
有些人的症狀會像是感冒的頭痛、脖子緊,但這時如果當成感冒、自己吃成藥,症狀可能會反反覆覆甚至有加重的情形。這些悶住的暑熱也會一直消耗氣血能量,所以人會越來越虛、越來越懶。當氣血還足夠時,刮痧可以啟動能量來把熱推出去;但是氣血不足時,就算刮到破皮也沒辦法排熱。所以當出現這些不適症狀時,還是找醫生診斷才是上策。
水分勤勤補,脫水要防堵
目前的天氣下,汗水以及水蒸氣的散失比之前快,所以水分的補充需要比之前多,個人建議是平常量的1.2~1.5倍。如果平常覺得一天喝1000CC剛好,就可以喝到1500CC;如果平常喝2000CC,那最近就可以喝2500~3000CC。不過這個量也是要依照每個人的運動狀況、工作環境再來調整。
平常也要小心脫水的狀況,多多注意有沒有嘴唇乾、皮膚乾、頭昏、或是很久都不用小便的狀況。尤其是小朋友、老人等反應比較慢的族群,更需要特別留意。
養生的重點在於保持身體整體的運作順暢,減少外來的病原邪氣入侵,也減少自己把身體弄壞的機會。但是當身體已經因為外來或本身使用問題而出現大毛病,單純養生就緩不濟急了。這時應該要就近找合格中醫師處理,以免把小病拖成大病,後續就得花更多時間處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