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地休歇,進補時節
時序進入了「立冬」,這是冬天的第一個節氣。到了這個時節,稻穀差不多都收割了,農地會開始休耕,以便儲備土地能量來應付來年的耕種。
許多動物開始進入冬眠狀態,人體的陽氣在經歷了一年的辛勞之後,也在冬季進入身體裡面蟄伏,這時我們可以適量進補,以恢復元氣,讓身體可以順利面對明年(或是明天…)的挑戰。
水分難輸送,循環也罷工
由於陽氣收斂,身體循環的推動力減少,氣血的運行比較不順,身體對於水分的運送效能也變差了。
如果水份送不到嘴巴,就會一直口乾,甚至怎麼喝水都沒辦法解渴。如果水分也沒辦法送到身體表面,所以皮膚就會變得比較粗糙、乾燥,循環比較差的人還會有發癢、脫屑的現象。
人體對於水分的吸收運用效能也會變差,像是乾燥的菜瓜布放到水裡再拿出來,整塊還是幾乎都是乾的一樣。很常見的狀況就是一喝水就想跑廁所,小便也都是白色透明居多,因為水分沒有被用來徹底洗出身體的雜質。
水分也比較沒辦法保留在身體裡面,所以體內的輸送管道也都會比較塌陷,讓循環變得更不順暢。
身體裡面多餘的溼氣也比較難排出,此時身體虛弱的人就容易有下半身水腫的現象。身體容易變成好的水分不夠,壞的溼氣卻太多的狀況
大補時機仍未到,補水行氣先開跑
「立冬補冬,補嘴空」,很多人會在立冬時進補,但是因為平常的飲食就已經相當營養了,而且台灣的天氣其實在這時還不夠冷,所以麻油雞、薑母鴨、羊肉爐之類,可以等天氣更冷一點再吃,以免一吃就上火。
目前的進補還是以平補、涼補會比較適合,以補充身體水份的藥物為主,搭配一點推動陽氣、循環的藥物,會是目前的最佳選擇。當補進來的水份把各個輸送管道撐開,之後的大補也更能事半功倍了。
因為身體對水分的運送效能變差,所以喝水時也要盡量少量多餐,讓身體有餘裕可以吸收水分,然後慢慢地把水分送到該去的地方。
養生的重點在於保持身體整體的運作順暢,減少外來的病原邪氣入侵,也減少自己把身體弄壞的機會。但是當身體已經因為外來或本身使用問題而出現大毛病,單純養生就緩不濟急了。這時應該要就近找合格中醫師處理,以免把小病拖成大病,後續就得花更多時間處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