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9年7月19日 星期五

訓練有效,績效達標





上週四田林老師意外地在台中開了課程:「訓練有效,績效達標」。我們一群偽HR也意外地跟上了這班車。課程中解答了不少歷年累積的疑惑,以下從三個面向來闡述所思所得。


為何要培訓


如果不懂放手,主管通常就是做到死。但是一個「你辦事,我放心」的好部屬,決不可能從天而降,而是在一場場的培訓、一天天的實戰中,逐漸成長而來的。

如果訓練主題和當前工作完全無關;如果誤以為培訓是萬靈丹,而賦予了太遠大的目標;甚至如果只是為了培訓而培訓,變成假動作……。這些都可能會讓培訓變成無效會議。

在開始之前,應該要想清楚每一場培訓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,把問題定義清楚,有明確的目標,才能安排適合的訓練。


該如何培訓


培訓和打仗一樣,都應該運籌帷幄,決勝千里之外。從開始策畫的那一天,一直到培訓當天,其中的戰略、戰術、戰技、戰果都該好好規劃。

培訓主辦人不該把自己矮化成工讀生,只剩端茶倒水的功能。在整場培訓中,還是有許多角度可以切入:企劃者、學習者、關懷者、督導者……,用不同的身份來參與其中,就會有不同的收穫。角度改變,看法就改變。

「儀式感」可以讓參與者知道場景已經轉化了,應該要開始投入精力了。田林老師每次擺設的孔子像、俄羅斯娃娃、楊士比亞曰卷軸,正是一個「儀式感」的典範。

「學習移轉」也是一大關鍵,每次課後的檢討、工作的關聯、文化的建立……,都是要達到「保溫」的效果,讓培訓的成果能夠持續發酵,影響更多層面。


該培訓什麼(人)


選擇的對象,應該是「想改變的人」,而不是「該改變的人」,因為前者才容易有參與的動力。等到前者越來越多,才讓後者也慢慢跟上,這實在是相當違反直覺,也需要有足夠的耐心才行。「先處理心情,再處理事情」,如果硬逼後者來培訓,絕對只會有反效果的。

好創意的志銀老師曾說過一個旅訓的案例,公司想要訓練電話行銷,就帶著一群人跑到宜蘭玩了幾天,然後讓賣鴨賞的阿姨上車叫賣,最後才進入討論,讓阿姨成為課程的一部分。

「樣樣皆教材,處處是教室,人人是我師,刻刻在學習」,培訓不一定要在教室裡正襟危坐,結合旅遊、生活、電影、故事……,隨地取材可以讓培訓更多元,也更容易引起大家的興趣。